记者张孔生邱凌黄静
由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扬州市政府、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承办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智库峰会28日在扬举行。来自高等院校和运河沿线城市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共商共议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思路与策略,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谏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聚发展之力。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教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院长夏锦文主持峰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勾凤诚出席会议并致辞。
紧扣非遗
让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千百年来,大运河生生不息,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浙江外国语学院副校长张环宙教授认为,对大运河的保护,不仅要关注文物遗迹、历史建筑等“看得见”的物质文化遗产,也要关注运河民俗、传统技艺、工艺美术等“看不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扬州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做了不少工作,如连续12年举办世界运河城市论坛,邀请世界运河城市的专家学者为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支招。”张环宙建议,要进一步梳理扬州运河历史遗存,让非遗文化真正“活”起来。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认为,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有利于进一步唤醒国民对大运河遗产的保护意识,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沿线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协调发展
以政府为主导打造文化品牌
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标志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基本完成了顶层设计,将有力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向纵深发展。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具体举措,专家们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扬州分院副院长、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杰指出,从《规划纲要》看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突出体现了“协调发展”特征与要求,如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的协调,文化与经济、生态、社会发展之间的协调,城乡协调以及内外协调等。黄杰建议,充分发挥各地方党委、政府在协调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和引导作用。
“大运河流经我国8个省(市)、150个县(市、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需要依靠城市发展来拉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副院长陈爱蓓表示,沿线城市要立足自身的文化资源,既要面向过去,把大运河建成一座流淌的博物馆,将每个城市不同的运河文化资源完整地展现出来;也要面向未来,切合城市发展定位,服务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需要,开展群众性的文化创新活动,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标志性成果。
文旅融合
打造大运河缤纷旅游带
大运河是“动的文化”“活态的文化”,而文化活态传承的抓手在文旅融合。
“通过文旅融合,将使大运河旅游再度走向辉煌。”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研究员、扬州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姜师立说,大运河沿河地区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海外游客称之为“活遗迹”、“历史的画廊”。“要充分利用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及景观资源,推动运河文化、生态共融共生。做好文旅融合,大运河缤纷旅游带前景可期。”
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教授潘宝明向现场嘉宾分享了扬州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的经典案例。他表示,扬州已经在进行文旅融合发展的尝试,“在高邮、仪征等处都能看到通过传统文化的守正与创新,将大运河文化资源优势升级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的鲜活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