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智能 让市域社会治理更高效

2020年08月 07日 07:18 | 来源: 扬州日报-扬州网 | 扬州网官方微博

■ 梁芹

治理高效是美丽幸福的保障。市委七届十次全会提出,“要坚持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方向,像绣花一样下足功夫,加快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其中,社会治理智能化是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坚实基础,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和关键支撑。

树立互联网思维是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前提。与传统的工业化思维不同,互联网思维更加强调平等、民主,更加崇尚个性、多元。思维是行动的先导。以智能化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把握好互联网相关技术的特点和规律,树立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的简约思维,要求我们在社会治理相关系统和平台的建设上,必须实现简单易用甚至是“傻瓜操作”;互联网的极致思维,要求我们在社会治理过程中聚焦群众需求,主动精准发现并解决群众的痛点难点问题,把公共产品、政策和服务做到极致、超出群众预期;互联网的社会化思维则要求我们打破部门、行业壁垒,把社会治理全流程中涉及的各个节点联结起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实现互联互通;互联网的大数据思维,要求社会治理重视数据累积、存储、整理和分析运用;互联网的平台思维,要求社会治理的相关平台要综合多种业务、多种应用,做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互联网的跨界思维,则要求我们在社会治理中不断将传统领域与新业务相结合,实现组合式创新;互联网的用户思维在社会治理中,与“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不谋而合,要求我们努力开发提供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政策、服务和公共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

数据共享是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基础。大数据不仅在于体量巨大,更在于类型多样。只有对各部门、行业、领域的数据整合到位,才能有效比对、分析和运用,从而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的水平。社会治理智能化涉及多领域、多部门,但目前各部门的信息系统大多是垂直系统,“各自为政”,数据只能在部门内部互通使用,并未能在横向上与其他部门实现共享。实现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建构模块标准、规范数据统一接口,制定数据统一标准,从政策法规上打破部门、行业壁垒,促进平台贯通,数据融通;另一方面,信息化技术手段在打通部门、行业壁垒上具有先天优势,可以依托芯片、传感器、物联网、智能卡等技术工具重构更加开放、平等、便捷、高效的工作流程,以此为基础的智能化平台可以实现及时掌握情况、精准提供服务、快速处理问题和提前辨判风险。

重视数据资源开发和利用是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关键。市域社会治理采集的大量数据,通过特定算法分析计算,就可以呈现出很多社会治理主体凭经验无法预料甚至认知的关系、事实和趋势,这是精准社会治理的基础。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重视大数据但又不能完全依赖它,有时需要与社会治理主体的智慧、经验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优效果。可依托大数据平台定期将分析结果提供给政府、社区等部门,然后根据议题不同分别由不同部门组织会诊,实现线上线下分析研判相结合,让市域社会治理在更加精准、科学的同时也更加有温度。


责任编辑:觅风

扬州网新闻热线:0514-87863284 扬州网广告热线:0514-82931211

相关阅读: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扬州网”或“扬州日报”、“扬州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扬州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寄奉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