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三五”】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2020年工作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三五”顺利收官,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彩2020】
经济指标稳步向好
2020年,是扬州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硬”,主要经济指标基本转正、稳步向好。
1.克难求进稳增长,推动实体经济平稳运行
●复工复产快速推进
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全年工业开票销售61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0亿元,进出口总额770亿元。
●招商引资注重实效
绘制68条行业产业链图谱。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37个。新招引世界500强及跨国公司项目6个,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
●项目建设强力攻坚
梳排“八大领域”重大投资项目730个。15个列省重大项目、379个市级重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124%、112%。新开工工业重大项目67个。服务业投资增长全省第一。
●工业技改提质增效
设立5亿元技改专项资金,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赶超项目20项、补链强链技改项目268项。获批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3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新增省级示范智能车间14家,93项新技术新产品列省重点推广应用目录。
●园区发展争先进位
出台开发园区“二次创业”高质量发展“1+7”系列政策,全市设立园区产业引导资金300亿元。9家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实现进位。
2.改革创新增动能,有效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创新驱动持续发力
新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7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8%。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2.5%。招引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专家3人。中航研究院研究生院落户开学。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选派重点企业政务服务专员150人,基层政务服务一体化工作经验全省推广。取消和调整市级行政审批事项336项,市级“不见面审批”事项占比98.1%。
●国企改革深入推进
实施市属国有企业改革,重组运河文投集团、科教集团、环投集团等国资企业,市城控集团主体信用评级提升至AAA。
3.厚植文化扬优势,放大“三都”品牌影响力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走在前列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获国务院正式命名,完成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改造提升。成功举办世界运河城市论坛、运河文化嘉年华等系列活动。
●世界美食之都品牌效应凸显
出台美食之都建设专项意见,发布美食之都城市合作扬州倡议,举办淮扬菜美食节、中国早茶文化节,评选美食示范店35家。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提请市人大审议通过《扬州市旅游促进条例》。扬州世界园艺博览会51个国内外展园主体完工。推出“瘦西湖夜游”、“三把刀”特色步行街等新业态。《朱自清》《衣冠风流》分别荣获中国舞蹈荷花奖、优秀戏曲电影奖。湾头镇获评“中国玉雕之乡”。
4.统筹布局促提升,加快区域融合发展步伐
●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
8个特色示范工程基本建成,109个长江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到位,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建档立卡的2031艘渔船、3974名渔民实现“应退尽退、应保尽保”。
●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宁镇扬一体化
连淮扬镇铁路全线通车。签署南京江北地区至仪征轨道交通研究等合作协议。扬泰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获批立项。
●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G345新集至刘集段等建成通车。新增高标准农田22.7万亩、省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实施村企联建项目811个,总投资39亿元。粮食总产达286.6万吨,实现“十七连丰”。新增生猪产能100万头。
5.强化治理提品质,积极推进宜居城乡建设
●生态治理有力有效
PM2.5年均浓度36微克/立方米、下降16.3%,改善幅度全省第二,空气优良率达80.1%。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Ⅲ类比例达87.5%。新增城市绿地112万平方米。单位GDP能耗完成省定目标。
●城市功能加快提升
东部综合客运枢纽及16条集疏运道路投入使用。建成市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等。新改建市区污水管网60公里。经受住了超历史极值特大洪水考验。
●城乡环境持续改善
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2个。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覆盖率达85%。完成77个被撤并乡镇集镇环境整治。疏浚县乡河道85条。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12个。
6.用心用情办实事,多措并举增进民生福祉
●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扎实推进
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66%和65%,未发生较大以上事故。隐患排查有奖举报和“红丝带”经验做法全省推广。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新增城镇就业6万人、农村转移劳动力1.2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9万人次,新培养企业新型学徒4600人。
●社会保障扩面提质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至每人每月175元,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710元。在全省率先实现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实质性市级统筹。首创为现役军人家庭购买商业保险。
●公共服务持续优化
启动新(改、扩)建幼儿园23所等。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完成率100%。市公共卫生中心建成投用。创成省首批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8家等。全市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达63.8%。
●社会治理成效显著
获批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在全省率先创成升级版“技防城”,建成二维码智慧门牌及应用生态体系。圆满完成重大安保任务。
7.优化作风增效能,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322件、政协提案462件。赋予行政许可及公共服务类事项186项、行政处罚权567项。一般性支出、政府专项支出分别压减20%、30%。主动公开政府信息30余万条,12345热线办理满意率达98%。获评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
辉煌“十三五”
“经济强”
综合实力 迈上新台阶
■全市GDP连续迈上5000亿元、6000亿元两大台阶
■人均GDP突破13万元
■百亿级企业净增4家、总数达7家
“环境美”
生态环境与城乡功能同步提升
■长江生态岸线占比提升至56.9%,林木覆盖率、自然湿地保护率分别达24%、60%
■全市PM2.5浓度下降34.5%、空气优良率上升12.2个百分点
■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Ⅲ类比例提高35.2个百分点
“百姓富”
群众幸福感持续增强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71万元和2.47万元,比2015年增长43.1%、48.8%
■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全部脱贫
■建成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18家,新增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111所
“社会文明 程度高”
历史文化名城 魅力不断彰显
■打造“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城市新品牌
■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
■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
2021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5%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左右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55%左右
居民人均收入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完成节能减排省定目标
【展望2035】
“强富美高”新扬州现代化图景初步展现
我市将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主要创新指标全面赶超省均水平,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大幅跃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民人均收入在2020年基础上翻一番。
【启程“十四五”】
把“好地方”扬州建设好发展好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加快建设产业科创名城、文化旅游名城、生态宜居名城,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把“好地方”扬州建设好发展好,在现代化新征程上更好满足世界人民对扬州的向往。
1.经济发展更高质量
力争到2025年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0亿元
经济运行更加稳健,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323+1”先进制造业集群竞争力大幅提升,具有扬州特色、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基本构建,农业现代化走在全省前列。城乡和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县域经济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2.幸福生活更高品质
力争到2025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万元
就业更加充分更有质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高质量的教育体系、高水平的卫生健康体系基本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3.美丽扬州更高颜值
生态产品供给水平稳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古城保护、老城更新与新城建设各具特色,城乡宜居品质显著提升。“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品牌效应进一步放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产业加速发展,文旅品牌和文化标识更加彰显。
4.对外开放更高水平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宁镇扬一体化,全方位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开发园区“二次创业”持续推进。开放型经济质量和水平持续提升。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更加健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基本形成。
5.社会治理更高效能
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创成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城市,城市本质安全更加巩固,全域创成全国文明城市。
【奋进2021】
新一年扬州这样干
八面发力交出“好地方”建设发展新答卷
2021年,扬州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视察扬州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用担当与实干交出“好地方”建设发展的新答卷,确保“十四五”开好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起好步。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强化思想政治引领
坚守为民服务情怀
提升高效履职能力
树牢依法行政理念
永葆清正廉洁本色
服务发展
牢记嘱托,在服从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中体现扬州担当
●全力打造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特色示范
●全力争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标杆样板
●全力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全力服务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
实体经济
坚定不移发展实体经济,筑牢产业科创名城根基
●推动产业集群“强筋健骨”
●推动项目建设“量质齐升”
●推动产业科创“赋能增效”
●推动开发园区“二次创业”
营商环境
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广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营造省时省心省力的政务环境
●营造重商亲商安商的浓厚氛围
改革开放
坚持不懈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
●更大力度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更多维度推进需求侧管理
●更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
中心城区
坚持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大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优化城市大布局
●完善城市大交通
●推进城市大治理
城市文化
持续放大城市文化特色,打造全域全时旅游目的地
●持续扩大美食之都影响力
●精心打造赛会活动品牌
●培育壮大特色文旅产业
乡村振兴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农业农村焕发新活力
●优先发展现代农业
●建设秀美宜居乡村
●推动强镇兴村富民
民生幸福
全面加强社会建设,画好民生幸福“同心圆”
●着力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着力完善就业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
●着力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着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着力提升安全发展水平
记者 吴 涛 刘 宁
摄影 庄文斌 司新利
制图 鹏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