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在讲课中。司新利 徐毅 摄
记者 楚楚
轻嗅历史深处透出的梅花香,循着民族英雄史可法的足迹,日前,扬州梅岭中学教育集团竹西中学的24名初二学生齐聚史可法纪念馆,在学校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老师的引领下,感受着实境课堂带来的人生启迪和精神力量。同时,该校1100多名学生在线收看了这堂“实境思政课”。
实境课堂
课堂搬进纪念馆,各科老师“接力”讲课
“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梅花岭畔,衣冠冢前,学生朗朗书声;飨堂前院,银杏树下,导游娓娓道出史公生平。
随后,该校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教师轮番上场,“课堂”从衣冠冢前切换至梅花岭下,从诵读《梅花岭记》到感受坚韧不拔的英雄气节,再到感悟舍身为国的爱国情怀,45分钟的课堂,由浅入深,浓缩了多学科的精华。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精心引导和栽培,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竹西中学校长刘岚表示,借助思政课实境课堂着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围绕同一主题,采取跨学科融合教育,增强针对性和吸引力,使实境课堂给学生带来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
学科融合
从单打到配合,老师尝试跨界合作
多学科教师跨界合作的45分钟课堂,与普通课堂有何区别?
竹西中学历史教师刘琛说,在涉及的三门学科中,均以史可法的忠贞精神为主线,再根据人物与学科特点,整理教学素材。
为了上好这堂融合的实境课,从合作备课到现场说课,刘琛和另外两名老师前后准备了大约两周,“以前只需要和备课小组备课,但现在不仅限于此,我们还要与其他学科教师配合。”刘琛说。
45分钟课堂,分配给各科老师的时间仅10多分钟。“确实是个考验。”语文教师朱蕾说,每个学科各有侧重,包括上场顺序也是经过精心安排,语文侧重基础,历史侧重分析时代背景,而最后的道德与法治则上升到精神感悟。
每月开课
就“地”取材,引领学生读“无字之书”
“努力学习,不负报国之心。”下课前,学生纷纷在灯笼卡片上写下心愿与祝福,并挂在梅花树上。这堂“实境思政课”,让众多学生有了更深的感悟。
“生动又震撼,就像‘穿越’了。”该校初二学生王娅茹说,“我们走出教室,在实地上课,而且是多学科老师轮番上阵,感觉一个活生生的英雄就在我们面前。”
刘岚介绍,从今年春学期开始,竹西中学计划每个月开设一堂实境融合课程。“每期设计不同主题,美术、地理、音乐都可进行相应融合。”
“我们希望更多的孩子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刘岚说,扬州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学校将结合不同的教学主题,邀请各学科名师,走进相应的纪念馆、博物馆,就地取材,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家乡城市,感悟人文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