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出版的《人民日报》第12版《拥抱新场景 乐享新体验》一文中,以“揭秘式、陪伴式展览,文物故事“活起来”的小标题,报道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全文如下:
揭秘式、陪伴式展览,文物故事“活起来”
打开微信,从关注列表中点开“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视频号,关于“中兹神州——绚烂的唐代洛阳城”特展的微记录短视频又上新了。借助手机,在江苏南京工作的周芳能随时“参观”位于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畅游”在最新拍摄的展陈短视频中。
今年以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策划推出“运河城市”线下特展,5月27日正式开展的“洛阳展”就是这个系列的首展。“除了线下展览,我们还把最新展况搬到了线上。”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介绍,这次他们将文物的“前世今生”和展览的“台前幕后”一起搬上新媒体,进行“揭秘式、陪伴式”展览。
“这个系列短视频每集只有几分钟,聚焦一个主题,从洛阳的文物故事,到这些文物如何出土、怎样运输到扬州、怎样包装布展,还有现场探访的Vlog。”周芳说。据统计,从3月份至今,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洛阳城”系列短视频在微信、微博、抖音等渠道陆续发布了近20集,累计全网参观量超800万人次。
在周芳看来,在线观展不仅轻松灵活、随时随地,而且全面丰富、选择多元,提供了一种新体验,已成为很多年轻人数字文化消费和获取文化知识的新时尚。
“除了这个特展,博物馆的14个常设展览也都搬到了网上。”郑晶说,线上展览既是对线下参观的补充,也是一次再创作的过程,不仅要精心设计参观线路,还要讲述文史知识,同时运用数字化表达,让文物的故事“活起来”,人与文物的互动“相得益彰”。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文化产品、数字文化服务热情高涨,这背后体现着一种文化身份认同的需求。”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认为,伴随着日益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