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有幸到杭州参加一场发展数字经济的专题培训班。与浙江干部、专家的交流中,有句话让我感慨很深,“人人都要有数字化思维和数字化认知”。
数字化思维是用数据来探索、思考事物的一种全新的、颠覆性的思维模式。简单地说,就是用数据思考、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这一思维下,一切经济运行和社会行为都可以数字化,一切管理要素都可以数字化,管理和决策更多地依靠数字化分析流程和工具。
可能有人认为,“数字经济”“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等是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分内事,与自身工作关系不大。尤其是基层干部,可能觉得数字化遥不可及,一看到区块链、云计算、数据中台、系统集成等专业词汇就头皮发麻、心中发怵,存在畏难情绪。
实际上,放眼当下,从繁华城市到深山乡村,从经济发展到民生服务,大数据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的特点已显而易见,政用、商用、民用等诸多领域已全面涉及,不仅显著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而且深刻变革社会生产方式。当前,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日益深化,与社会治理成效息息相关,与数字政府建设紧密相连。不论是经济一线、政务服务,还是交通、建设、水利、环保、教育、医疗、金融、安全监管、城市管理等各类部门,大数据都能大显身手、大显神通。
在数字化时代,政府越来越多承担数据中台的枢纽角色。面对海量数据,政府能否发挥整合能力,打通各自封闭的部门壁垒,担起数据中台的作用,形成“聚集、融通、应用”的新格局?这考验着新时代每一位干部的数字化思维和能力。
当前,需要跳出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形成用数据去认知、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找到挖掘数据价值的方法,在把握整体发展规律和运行特征的基础上,建立数字化生态系统,让数据真正成为可以利用的资源。利用数据进行智慧决策,就是从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转变,为预测未来、探索未知、解决问题提供新的思维方法。
思路决定出路,维度决定高度。数字化不仅仅是一场技术变革,更是一场思维革命。推动大数据“下田”“进厂”,加速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有效赋能千行百业,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并掌握数字思维能力和专业素质,进行“头脑风暴”,做到心中有“数”。(王继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