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诚兵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剧院作为打造高品质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其重要价值日益凸显。扬州运河大剧院自建成以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探索为民服务的现实路径,着力在惠民措施上下功夫,在育民示范上求突破,在富民反哺上出实招,努力把文化优势转化为持续发展的优势,活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
坚持人民至上,文化惠民是承载使命的履职之要。运河大剧院试运营伊始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必须满足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确保把广大市民获得享受文化艺术的权利,作为剧院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年多来,剧院顺利完成各类演出活动382场,接待观众15万余人次,在省内重点演出场所中名列前茅,一系列文化惠民举措更是接地气。一是在内容定位上坚持公益活动与商业经营相结合。既引进芭蕾舞剧、歌剧、话剧等外来演出,也挖掘和传承本地文化艺术精品,满足多元文化需求。我省首个荷花奖舞剧《朱自清》、“百岁挂帅”“嫦娥奔月”等经典剧目实现公演,扬州评话、运河风情等地方戏曲天天上演,舞台艺术渗透到大众生活中。二是在活动类别上坚持素养普及与专业讲座相结合。去年,多场重要活动在剧院举行,最大程度发挥了剧院资源的社会效益。三是在观演方式上坚持共建结对和赠票补贴相结合。根据不同时点、不同人群、不同需求,开展市民开放日、公益赠票活动,联合社区街道开展党建结对共建等活动,让更多市民走进剧院,体验艺术的碰撞和升华。今年7月,运河大剧院向社会公布下半年“一十百千万”工作方案,包括引进十部大剧,开展百场演出,向市民赠送千张门票和提供一万张优惠门票等,为观众走进剧院欣赏高雅艺术创造条件和机会。
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育民是彰显价值的关键之点。剧院不仅是演出场所,更是城市价值体系的一部分,同时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从最初的剧目观赏者,到交融互动继承者,再到文化自觉传播者,市民的文化审美、鉴赏品味、支持力度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城市的精神面貌,加快了剧院与城市文化的共同成长。提升市民综合素质,需要持续培养和熏陶其人文情怀。过去一年,运河大剧院聚焦核心价值观,致力引进反映建党百年,特别是十八大以后创作的优秀剧目,为扬州及周边市民带来从未有过的文化盛宴,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音乐剧《九九艳阳天》、木偶剧《铁道小飞虎》、交响乐《黄河》等一批叫好又叫座的剧目受到热捧。不仅要服务走进剧场看戏、热爱舞台艺术的观众,还要吸引那些尚未走进剧场的广阔人群,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的引领者与倡导者。剧院及时启动“智慧剧院”建设,制作线上云赏艺韵曲艺演出、经典剧本云围读等一系列活动,打破剧院舞台边界,构建线上线下同步的剧院新空间,打造永不落幕的“云剧场”,点击量超过280万人次。
坚守创新融合,文化富民是产业发展的制胜之道。良好的经营状况可以激发剧院的内生动力和主体活力,为剧院构建城市形象、塑造城市文化提供有力保障。剧院围绕搭建东部综合体和西部剧场区跨界运营体系,积极塑造自身艺术品位和品牌形象,让运河大剧院从“地理标志”变为艺术殿堂,用文旅融合带动产业经营,实现“两个效益”双提升。一方面,运河大剧院传承本地文化,充分挖掘扬州文化艺术资源,以鲜活丰厚的人民生活为创作题材,以本土化、现代化的内容表达为呈现形式,带动本地剧团创新发展。今年8月,音诗舞剧《大运扬州——琴鹤同鸣》首演,体现了扬州千年文化的创新传承。另一方面,在东部文商综合体,围绕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引进各类休闲商业品牌,与剧场形成良性互动,同时以“互联网+”为产业形态,吸纳入驻各类数字文化产业,培育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带动衍生产业链,成为推动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继而用经济收益反哺公共文化项目,创造更加持久的社会影响和经济价值。
运河大剧院是一方精彩的舞台,透过它,可以品味这座2500多年古城的文化特质,洞察市民的生活品质,感知社会进步的澎湃活力。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当以冲刺的劲头、拼搏的状态、务实的作风,勇担文化惠民、育民、富民的“为民”职责,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主阵地,争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交出文化建设高分答卷,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系扬州市文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