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荣
自从2020年9月来到邗江区甘泉街道担任党工委书记,下沉走访、了解民情,便是我的日常工作之一。两年来,我跑社区、进庄台、聊家常、议发展,下定决心,要聚力打造特色产业,积极探索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真正让甘泉产业强、村级经济富、农民腰包鼓,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扎实迈进。
围绕一个“联”字,让特色产业强起来。
产业是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去年3月,我到长塘村华实特种林公司进行调研走访,发现这家原料出口企业受疫情影响,樱花年产量虽然增加,出口销量却不断下降,企业负责人心急如焚。据介绍,樱花等食材尚未入选国内新食品原料名录,无法打开国内市场销售之门,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在与村企会商会办的过程中,我建议大家紧密联系、共同努力,在文本审批、品种分类、图片影像资料收集等方面通力配合、日夜打磨。功夫不负苦心人。今年2月24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关山樱花”正式获批成为新食品原料。长塘村与华实公司当即组建新的混合所有制经营实体,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如今,省内外200多家食品深加工企业正在与华实公司进行合作洽谈,樱花产业链延伸的“传导路径”进一步打通,一二三产业在融合发展中同步升级、同步增值、同步受益。
去年5月,当我在五湖村“乐悠悠”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走访时,电商小刘正手捧一盒草鸡蛋在手机镜头前直播带货。近年来,五湖村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用一根网线连通城乡,分散的小农户纷纷对接大市场,田间到餐桌的距离不断缩短。我在与小刘的攀谈中了解到,因为各家企业“单打独斗”,电商平台运作较为困难。为此,我多次与村企负责人进行交流,建议在举办首届农产品电商节的基础上,可按照“共建电商平台,共享联盟成果”的思路,建立常态化“专业合作社+电商平台”供应模式,组建“乐悠悠”电商合作社。如今,五湖村通过网络连线、出村进城,相关农副产品已经销售到市区20多家企事业单位,年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多点融合、信息互通、合作共赢的电商物流下行新体系已经形成。
立足一个“盘”字,让村级经济富起来。
以前的老山村,经营性收入只有区区数万元,村民收入也少。盘活“沉睡资产”迫在眉睫。走访中了解到,老山村便民服务中心旁的老村部已闲置数年。我立刻安排区经济发展局、农业农村局的同志现场查看,并与村两委商议,改造成钢结构厂房出租。此时,双塘村的一家红木加工企业正为扩建厂房而犯愁。双方一拍即合,企业成功入驻,每年为村里带来24万元的租金收入。此外,老山村原锉刀厂厂址上也建起了标准化厂房,出租后村里每年至少可获得30万元的租金收入。截至去年底,老山村村级经营性收入实打实超过120万元,为民办实事有了更强的底气。
有了老山村的成功案例,街道其余村(社区)的启发更大、干劲更足。这两年,大家围绕“闲置农房激活”,加快“飞地抱团”、盘活资产资源、发展物业经济、强化造血功能等,真正实现了增收提效。其中,五湖村建成15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公路集村、香巷村合作共建3200平方米三产用房;双塘村利用老阀门厂改造、翻建标准化厂房1500平方米;长塘村在原小学地块新建标准化厂房1100平方米;甘泉新苑三产用房正实施“腾笼换鸟”。此外,各村(社区)也在围绕打造“古风汉韵”总体要求,积极对旧办公楼、校舍等资源进行集中改造、用以租赁、实现增收。
聚焦一个“转”字,让百姓腰包鼓起来。
“发展乡村产业要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近年来,甘泉在积极转型、促进农民增收上下足功夫,拓宽以乡村旅游、进城务工和土地水面发包等相结合的增收渠道。
去年8月,当我走进京甘泉农业生态科技园时,企业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企业流转焦巷、双山两村1000余亩土地用于园区发展经营,连续成功举办五届“京甘泉葡萄采摘节”、承办各类商务接待、举行多次户外拓展,每年接待各类游客25万人次,葡萄、香梨、土鸡等农副产品供不应求,创造乡村旅游收入4000多万元。“京甘泉”在积极融合农林牧副渔产业、旅游产业、餐饮住宿服务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快打造农业观光旅游区、农趣体验区、垂钓体验中心、儿童乐园亲子游互动区等,已经形成“旅游+农业”的发展模式,实现了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
农业企业发展日益壮大,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以“京甘泉”为首的9家农业企业为当地解决了400多人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每人每年增加收入2.5万元。
此外,土地流转及水面发包收益也成为群众收入的有效补充。五湖村积极流转土地380余亩给大户经营、与组分成后年收入近15万元;公路集村流转138亩土地与组分成后年收入近6万元。近年来,街道通过土地流转及水面发包增加农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70多万元。土地流转产生的田亩租金和管理费收入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益,还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守老人也在本地做起农活,农户二三产收入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