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根祥在制作花灯。 史盼盼 摄
改良后的兔子灯。
一根根铁丝缠绕、拼接成骨架,用刷子糊上胶水,再小心翼翼地将红色喜庆的绸布贴上,一盏活灵活现的龙鱼彩灯便“芳容”初露。
11月28日上午,在邗江区竹西街道安平社区竹西新村,53岁的扬州彩灯非遗传承人许根祥正静坐在家里的沙发上,熟练地制作着一盏盏龙鱼彩灯。
“明年春节比往年来的早,手工彩灯制作耗时耗力,从现在起,就要抓紧制作了。”许根祥说,眼下扬州春节花灯市场已悄然提前启动,他正忙着为即将到来的兔年推出几款富有特色的彩灯,希望在传承坚守中,让扬州彩灯的光芒越发绚烂。
32岁入行拜师 妙手扎出民俗风韵
扬州彩灯起源于汉代,繁盛于明清,是一种寓意吉祥的手工艺品,拥有造型优美、色彩鲜艳、灵动多姿的特色。因其独特的地方风格,于2007年3月入选第一批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土生土长的扬州人,许根祥对年少时庆贺佳节的彩灯印象深刻。“记得小时候,每年正月十三上灯,父亲都会用竹签和纸,给我扎兔子灯。”许根祥回忆道,原本简陋的材料经过父亲一番捯饬,不一会工夫就成了一盏可爱的兔子彩灯。“那是我童年时期每年春节最期待、最好玩的玩具了!”
许根祥兄弟姐妹5人,他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遗传了父亲的心细手巧。高中毕业后,他到扬州一家修理厂当了十多年的维修焊接工。2002年,机缘之下,当时32岁的许根祥加入扬州工艺厂从事大型彩灯制作。在此期间,他拜江苏省传承大师许福林、扬州市传承大师刘振涛及王朝林为师。因悟性高、肯吃苦,许根祥被师傅们夸赞“是个做彩灯的好料子”。
“大型彩灯制作要求高,除了需要一定的审美功底,还要有焊接、钳工基础。”十多年的焊接工作经历,让许根祥在扬州工艺厂崭露头角。他参与生产制作的花、鸟、虫、鱼、龙凤等散发着地方民俗风韵的大型灯展作品,惊艳亮相台湾佛光山灯展、南京秦淮大型灯展、南通城隍庙、宜兴大觉寺春节灯展等诸多活动。在2016年的苏台灯会中,他和同事携手与制作的“诗画扬州”大型灯组,高约7米,长约30米,将文昌阁、宋夹城、个园等扬州标志性景点进行巧妙融合,展现了扬州的秀美景致,成为灯会中的一大亮点。
一路求变求新 彩灯佳作接连不断
在许根祥家中,摆放着造型别致、色彩缤纷的龙灯、鱼灯、荷花缸灯、兔子灯、荷花灯等传统手工彩灯作品。
“这是一个需要耐下性子慢慢做的辛苦活。”从事工艺彩灯设计创作20个年头,许根祥的双手留下了厚厚的老茧。他说,用铁丝进行塑性做骨架时,电焊的光刺得眼睛睁不开,手上被烫伤留下疤也是常有的事。另外对灯组进行安装还需要爬高,有一次他差点从十米高的地方坠落。
“多年的付出有了回报。”许根祥说,做彩灯需要经过绘图、塑形、裱糊、喷绘、粘贴、灯光、安装、调试等工序,一般制作周期为一个月,其中对于彩灯尺寸把握的准确性要求极高。而他凭借多年积累下来的“感觉”,看一眼就知道准确与否。另外,焊接虽然只有短短几秒时间,但需要的技术含量一点都不低,稍不留神就得重做。
一路走来,许根祥在继承和发扬州传统特色灯式的基础上,坚持自己独特的创新手法,近年来创作的大型花灯更加栩栩如生,代表作《龙灯》、《永葆辉煌》等多次获奖。他还精心钻研,巧妙地将大型灯组中的制作技艺“嫁接”到日常小型彩灯制作中,在他手上诞生的龙鱼灯、蛤蟆灯、海豚灯等大彩灯“缩小版”作品相继成为了市民的“心头爱”。
“你看这款龙鱼灯,其骨架用的就是大型灯彩中的金属丝,更加稳固牢靠,但制作时间也长,一盏灯需要花费一天半左右。”许根祥指着手里的龙鱼灯说,这款彩灯去年只做了十多盏,被市民一抢而空,今年他计划增加到五六十盏。“另外还有这款为兔年定制的兔子灯,有莲花底座、月亮拱门,加上钱包、花生等装饰,和灯光融合,寓意和美吉祥、财运滚滚、五谷丰登。”
致力非遗传承 热心参与公益宣传
非遗传承保护,重在活态传承。为了让扬州彩灯这项省级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些年来,许根祥还多了个非遗文化传承志愿者的新身份。
安平社区党委书记庄新星介绍,该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特别邀请许根祥为辖区的困境儿童不定期进行公益教学。“孩子们跟随大师一起制作传统手工荷花灯,既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也助力扬州灯彩的传承和保护。”
对于非遗文化传承志愿者这一身份,许根祥十分重视。他除了走进社区进行彩灯制作技艺动态展示互动外,还多次走进学校、街区等,积极宣传扬州灯彩历史和文化,推动扬州灯彩的保护和发展。同时,他借助位于扬州486非遗展示馆中的扬州彩灯工作室,面向市民、游客展现富有看点与生命力的扬州彩灯作品,让这项非遗为更多人所熟知、喜爱。
谈及未来的计划,许根祥说,他将继续用心扎出扬州老百姓喜爱的传统花灯,在传统制作的基础上进行工艺改良,使其不失原味且更富活力与神采。
“每年都要求自己推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把扬州彩灯非遗精髓发扬广大,让老百姓看到扬州彩灯的绚烂多姿。”许根祥说。
通讯员 周欣 记者 史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