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友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近年来,扬州市委市级机关工委立足机关党建“围绕中心、建设队伍、服务群众”职能定位,坚持以党建引领激发改革活力。
聚焦模范机关建设,为提升机关党建助改革促发展效能强基础、聚人心。
将全面深化改革要求与建设“学习型、清廉型、实干型、服务型”模范机关相结合,以高质量机关党建助改革促发展。一是抓宣讲重引导,建设政治机关。第一时间组织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四项行动”(即学习教育强化、理论宣讲深化、宣传引导争先、实践转化提质),重点“抓两头”:抓领导干部示范学,开展列席旁听,推动各部门单位“一把手”面向基层群众开展理论宣讲;抓青年干部提升学,打响我市“我是党课主讲人”品牌,组织青年党员登台开讲,切实推动机关党员干部强化政治意识,带头捍卫“两个确立”,带头做到“两个维护”,努力争当“三个表率”。二是制清单强约束,压实主体责任。提请市委出台《市级机关部门单位党组(党委)落实机关党建领导责任实施办法(试行)》,下发机关党建“五张责任清单”,明确责任内容、履职重点,推动各单位党组(党委)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三是补短板提质量,夯实基层基础。落实“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要求,开展市级机关党组织全覆盖的“党建体检”,排查短板弱项,推动历史问题逐项销号、新增问题动态销号;强化分类指导,深化“四强”党支部建设,结合扬州实际创设活动载体,推进先进党支部“头雁”工程、达标党支部“提升”工程、后进党支部“转化”工程。
聚焦“融合党建”联动,为助力扬州产业科创名城建设搭平台、聚动能。
紧扣市委深化改革工作“三张清单”,聚焦产业科创名城建设,推动机关党建赋能“613”产业体系建设。一是以“行动党支部”赋能数字经济建设。聚焦“数实融合”,依托服务数字经济发展城市合作组织与服务数字经济发展综合党委“双平台”,引导17个市级机关部门设立25个行动党支部,建立党建联络员队伍441人,覆盖数字经济企业342家,推动解决数字经济企业融资困难等问题228个;经验做法《党建领航 数创未来》获评全国党建创新成果“百优案例”。二是以“红色帮办团”赋能产业链建设。制定《机关党建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专项行动方案》,成立13条产业链机关“红色帮办团”,完善“企业点单—党委派单—部门接单”工作机制。持续开展“点亮心愿·数智领航”开放式主题党日活动,通过政策宣讲、心愿征集、服务上门、组织共建等举措,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实现“心愿”。三是以“红盟矩阵”赋能创新驱动发展。引导产业链综合党委牵头部门以链上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作为服务重点,整合高校、科研院所资源,组建“产业科创服务队”,以支部共建的形式,构建起“党建+科研+服务”相融合的“红盟矩阵”,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融合,助力产业科创名城建设。
聚焦能力作风提升,为推动党员干部抓改革敢担当建机制、聚合力。
围绕摒弃“居中思维”,以机关党建引领机关党员干部提能力、转作风、敢担当、争进位。一是提升抓改革的能力,推动干部能为。连续2年开展机关党员教育培训“百千万”工程,将“新质生产力”作为机关干部教育培训的“必学科目”,累计调训党组织书记719人次、轮训党务干部2435人次、培训在职党员15530人次;围绕“613”产业体系发展,举办“春江潮涌”讲坛,组织机关干部线上线下共同学习。二是淬炼抓改革的作风,推动干部敢为。连续3年开展全市机关干部能力作风提升“五大行动”,持续开展“企业评议部门服务”,组织企业、群众代表评议机关作风;建立机关作风建设直报点,收集的有关问题点对点反馈对应部门,推动及时整改落实;定期开展机关服务园区行等现场服务活动,探索开展省市县三级联动服务扬州“613”产业体系建设,整合市级机关部门资源赋能基层发展。三是健全抓改革的机制,推动干部善为。深化机关能力作风机制改革,创新建立“树标杆、学标杆、做标杆”机制,持续推动“局长走流程”活动,累计推动45个部门、110名领导参与212个窗口事项办理,排查解决问题164个,推动机关党员干部以改革激发活力、激励创新、优化服务、提升效能,在以高质量机关党建促进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作者系市委市级机关工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