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2024年11月 22日 09:19 | 来源: 扬州日报-扬州网 | 扬州网官方微博

■ 张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扬州,乡村地区常住人口124.75万人,占全市常住总人口的27.2%,乡村辖区土地面积4285.5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5%。新时代新征程上,应进一步以文化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筑牢基石。

以文铸魂,守住文化自信。新时期,我们应在“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中留住乡土味道、守住文化自信。一要抓住乡村文化的地域特色。扬州建城史可追溯到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而农耕种植史则更为悠久,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5000多粒人工栽培的炭化稻米,证明距今约5500年前,扬州地区先民就开始人工水稻栽种。优越的气候条件、丰富的农业资源、悠久的历史渊源使得扬州的乡村文化底蕴深厚,“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的美誉更赋予乡村文化独特的区域特征。二要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宝应氾水长鱼面、高邮双黄麻鸭蛋、仪征捺山绿杨春茶等乡村美食,以及以阮元为代表的扬派乡贤文化、全国最美渔村沿湖村的渔耕文化、宝应柳堡的红色文化、高邮菱塘回族乡的民族文化等,均是带有扬州地标特征的乡村特色文化,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一方面要传承好这些文化基因,另一方面要搭上数字化快车,使其与时代同频共振。

以文兴业,赋能产业升级。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一要变文化“存量”为产业“增量”。如“江苏最美乡村”“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邗江区沿湖村,坚持举办一年一度的“村晚”,水上婚礼、年货大街、非遗项目表演等也丰富了文化供给,促进了文旅融合,当地村民成了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直接受益者。二要以文化资源禀赋带动产业融合发展。如宝应县鲁垛镇发扬光大乱针绣非遗技艺,乱针绣文化产业园逐步成为集乱针绣产业、电子商务、物流、文体、旅游等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发展平台,园区年产值达1亿元以上。“中国荷藕之乡”宝应,近几年主打“莲藕文化”,推出农产品新“八宝”,借一根莲藕“结”出一个产业,激活了乡村经济,带富了一方百姓。邗江区公道镇、江都区真武镇、仪征市大仪镇做足“村BA+”文章,实现文化与体育、经济等多领域的协同发展,使传统产业结构因文化元素介入而焕发出勃勃生机。

以文化人,培育乡土人才。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一要善借乡村文化引擎激发本土人才活力。“要建设光明的农村,农民就一定要有文化”。传统乡土文化中包含着农耕文明特有的价值追求、道德规范等思想元素,是激发本土人才活力的精神沃土。扬州地区乡贤文化中敬民爱乡、忠诚宽厚、朴实节俭、勤奋好学、清廉从政等人文精神,是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独特资源。二要以优秀乡村文化吸引精英人才回归。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胜地,扬州的村镇有着大量诗词歌赋、民俗风情、古建遗存、传统技艺等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遗存,如瓜洲镇被誉为“千年诗渡”,高邮文游台是古秦邮八景之一,高邮界首镇大昌村是因革命烈士赋名的红色村庄……在社会公众对乡村旅游日渐钟情的当下,以别具一格的乡村文化吸引各类人才回流农村,也是拯救农村“空心化”的有效路径之一。

以文治村,滋养文明乡风。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扬州而言,一是要汲取传统农耕文明的治理智慧。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农耕文化中蕴含的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精耕细作等精神内涵,是新时期培育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和文明乡风的重要滋养。如高邮市送桥镇盘塘村设立“积分银行”,对主动参与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村民给予积分奖励,是依托传统农耕文明治理乡村的积极探索。二是要创新引领新时代乡风文明新实践。如全国文明村高邮市卸甲镇金港村,党员干部带头做移风易俗榜样,倡导婚俗新风,倡导厚养薄葬等,为营造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新风貌提供了良好范式。

(作者系扬州市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煜婕

扬州网新闻热线:0514-87863284 扬州网广告热线:0514-82931211

相关阅读: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扬州网”或“扬州日报”、“扬州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扬州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寄奉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