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专业与就业双向奔赴

2024年12月 06日 10:43 | 来源: 扬州日报-扬州网 | 扬州网官方微博

□ 丁新伯 王新杰 贾翠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职业院校要紧紧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企业发展要求,加快专业转型升级,完善供需对接机制,努力实现学生就业人岗相适、人尽其才,切实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打通难点,加快推进专业与就业双向融通。今年以来,教育部针对职业教育新形势新要求,提出了以“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双高”建设任务。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有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职业院校应积极主动面向产业需求和就业市场,坚持就业导向,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进一步强化产教融合、育训结合、理实一体,加强校地、校企、校政合作,输送适合各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发展与产业相符、就业相适的现代职业教育,让职业院校增强发展竞争力。

突出着力点,加快推进专业与就业双向奔赴。加快推进“新双高”建设,职业院校要致力于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满足社会对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需求,积极形成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推进机制,按照“强产业、转专业、活市场、提素质、促就业”模式,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调整度”,让专业更好对接产业。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当前,扬州正打造“613”产业体系,职业院校要主动做好专业调整优化的“加减法”,深化专业建设改革,淘汰一批陈旧专业,升级一批优势专业,新建一批特色专业,打造一批新兴专业,推动职业教育在时代发展中活起来、热起来。提升“耦合度”,让专业更好对接企业。职业教育要加快产教融合发展,重在培养产业、企业、行业适配人才;要积极主动走进企业,走进园区,紧密对接生产实际和社会实践,了解一线、前沿技术需求,了解现代技能人才要求,不断加大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力度,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前沿元素及时纳入课程实训环节,与区域行业企业开展合作交流,在基地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用、标准共研、教材共编基础上,推动职业教育关键要素改革,深化“订单式”培养,让企业更多更好地参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实践。提升“适配度”,让专业更好对接就业。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要多研究、多考量,既要强化新兴产业技能学习,也要强化对学生职业生涯的设计和指导;要大力开展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教育,让学校思政课更加生动活泼;要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实现职业院校岗、课、赛、证融通,让学生成为社会急需、急缺的“紧俏”人才。

抓实关键点,加快推进专业与就业双向并进。加快推进“新双高”建设,“办学能力高水平”是关键。只有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大大提高,才能更好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就业本领,实现学生专业与就业齐头并进,共进共荣。走进企业,激发“双师型”教师多起来。随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社会进步、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双师型”教师成为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研发、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相统一、相融合的复合型人才,要采取综合措施,加强职业院校与区域、行业、企业合作,建设特色产业学院,积极推动专任教师到产业园区、企业挂职,担任技术顾问、主管助理、攻关能手,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科研实践活动,参与横向科研课题研究,师生与企业一起改进和优化现有生产工艺流程、探索新生产方法、研发与制作新技术产品、设计新工艺等,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积极推动产业导师、企业专家、专业人才、优秀工匠到学校任职兼职,为学生提供一线前沿知识技能,在现场教学中学到真本领。走向赛场,激发职业技能大赛平台搭起来。技能竞赛是提升技能人才专业素质的重要抓手。加强职业院校改革发展,大力推动育人模式连接“职场”、走向“赛场”,要推动广大学生学知识、学技能、学本领,实施学生毕业证、学位证、职业资格证多证相得益彰,推动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衔接;要广泛搭建各类技能大赛舞台和平台,激发更多师生参与,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以赛促训、以赛促培、以赛促建,培育实用人才,拓宽就业渠道,激发技能成才报国的澎湃力量。走向学习,激发广大教师业务培训忙起来。职业院校提高教师能力,加强学习培训是重要路径。要积极推进院系领导、专任教师参加全国、全省行业协会和专任组织,组织广大教师参加省级以上各类学习培训、大赛比赛、科研课题,开展与先进学校结对共建活动,举办校内各类教学能力比赛、教学分享会、述课听课磨课等活动,组织教师到优秀学校参观考察、教学交流,开展优秀教师与年轻教师结对“师带徒”,让广大教师在参与中了解信息、提高认知、提升能力,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努力为区域经济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江海职业技术学院党务工作部)


责任编辑:进展

扬州网新闻热线:0514-87863284 扬州网广告热线:0514-82931211

相关阅读: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扬州网”或“扬州日报”、“扬州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扬州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寄奉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