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沙人
前段时间,随省乡村振兴研究会到高邮调研,收获不小。其生动的实践、鲜活的案例,为“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找到了可靠的路径。新农人敏锐的市场意识和灵活的市场策略,注定了他们有着和而不同的认知。80后新农人告诉我们,“我每天想的问题就是,怎样让一亩三分地多收三五斗”。此言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多收了三五斗》是叶圣陶先生写于20世纪30年代的短篇小说。新农人引用此言,显然与其主旨相异,言下之意是如何多产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农人与老农民确实不一样了,同样的土地在新农人的手里有着别样的表现,手机成了新农具,无人机成了好帮手,机械化收种、智能化管理、个性化定制、产业化经营,把农业做成了现代产业。
靠“土特产”换赛道。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他们对“土特产”情有独钟,立足乡土现实,体现地域特点,聚焦产业集聚。“高邮大虾”形成了育苗、放养、捕捞、加工的生产经营全链条,催生出虾苗研发、饲料生产、仓储物流、网络直播、实体经营、深度加工的产业集聚。农业科技的普及,提高了弱质产业的抗风险能力,智慧管理的运用,改变了经验主义拍脑袋的随意,规模养殖的推广,减少了分散经营“窝里斗”的内耗,“高邮大虾”昔日的“论斤卖”开始“论只卖”,效益稳定提升。如果都一窝蜂地挤在一个行当,打你死我活的价格战,势必两败俱伤。相反,着眼未来布局产业链,着手挖潜打造创新链,着力增效构建价值链,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换赛道,就会出奇制胜。念好“土特产”三字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依靠科技发展高效农业,是农民增收公开的秘诀。
用“接二连三”增价值。农业的出路在机械化,增收的窍门在工业化。用工业思维对传统农业进行流程再造,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现代化生活方式开发出与之匹配的产品和服务,扩大生产加工经营,在每个环节提高附加值,是发展高效农业的题中应有之义。“高邮大虾”摆脱了传统的养和卖的路径依赖,以工业化全新理念推动深度加工,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消费群体,制作出麻辣、蒜蓉、白灼口味的保鲜大虾,免除了工薪族厨房的忙碌,在家就可享受与饭店一样的风味。这种深度加工的“高邮大虾”一经面市,便受到市场广泛欢迎。实践证明,农产品深加工,可以“熨平”上市波动周期,使一年四季保证货源充足供应;可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让增产增收不再是理想;可以带动更多农民就业,为农民增收开辟广阔的渠道。
以触电上网扩市场。只有卖得多、卖得快、卖得贵,才能保证产业优势,牢牢掌握市场话语权。“高邮大虾”在健全营销网络、巩固线下实体店的同时,把市场拓展的重点放在触电上网上。围绕“高邮大虾”线上销售,从当初“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搭着梯子上楼”,从当初费尽口舌乏人问津,到现在驾轻就熟围观者众,从当初产品单一到现在丰富多样,一个全生命周期的养殖过程、全封闭的加工过程、全流程的运输环节,通过网络直播让消费者足不出户便可全知“高邮虾事”,一个立体丰满、营养安全、物有所值的“高邮大虾”形象日益丰满,口碑不断提升,随之而来的是消费端倒逼生产端提高效率,增加花色品种,优化市场服务,市场消费与生产经营良性互动,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双向奔赴。一只“高邮大虾”占据了全国20%的市场,在省内占据了大半个市场,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一亩三分地是小农经济的形象说法,“多收三五斗”是新农人调侃的说法。时至今日,在一亩三分地上,“高邮大虾”演绎了精彩的故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让“多收三五斗”有了喜悦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