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瑞娜
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灵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梳理、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程、成就与经验,对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百年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就。一是革命文化。从斗争的目的看,革命文化在继承传统文化中追求“等贵贱,均贫富”“耕者有其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理想基础上,提出“打土豪、分田地”,推翻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耕者有其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斗争的力量看,革命文化继承了传统农民起义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力量,提出“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其中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动力”,强调“党指挥枪”,建立统一战线,并在统一战线中“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从斗争的策略看,革命文化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军事思想,提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等战略战术。从斗争的精神看,革命文化继承了传统文化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牺牲精神,提出“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形成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艰苦奋斗精神。二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了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为人民服务”,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从社会治理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了传统文化中“为政以德”的伦理思想,提出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了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出尊重顺应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从服务对象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了传统文化中“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的思想,提出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从国际关系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了传统文化中“协和万邦”“兼相爱,交相利”的外交思想,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百年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验。第一,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根本保证,是增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根本前提。百年来,文化建设的丰功伟绩源于党的坚强领导。党的文化方针政策的正确,不仅激励人民为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勇往直前、努力奋斗,而且也推动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第二,要坚持“两个结合”。“两个结合”是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根本路径。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党百年文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只有坚持“两个结合”,才能保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第三,要弘扬时代精神。弘扬时代精神是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根本方法,是党的文化纲领的具体表现,是激励一代代中华儿女响应党的号召,为国尽责、为民奉献的时代号角。第四,要厘清中华文化的源与流。厘清中华文化的源与流是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根本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流”。它们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只有厘清中华文化的源与流,才能推陈出新、守正创新,更好投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使命追求。
(作者单位:扬州经开区施桥镇党建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