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稻河。孔生 摄
蛇年即将到来,扬州有哪些地名与“蛇”有关?它们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连日来,记者走街串巷实地探访,搜集到不少“地名蛇”。
老城区竟有两条“蛇尾巷”?
“虎头蛇尾”的成语人尽皆知,在扬州市区,也有一条巷子以“蛇尾”命名。
扬州有“巷城”之誉,仅老城区就纵横分布着几百条叫得出名字的小巷。“蛇尾巷”在哪?就在广陵路的北部,与广陵路平行,是一条东西向的巷道。
要到蛇尾巷,市民可以从广陵路或皮市街进入。从广陵路进入,可从“广陵有盐”街区对面的巷道进入,到达东西向的风箱巷后,再从茂盛桥巷向北行不远,便可看到“蛇尾巷”的地名牌;从皮市街进入,则可从皮市街南部西侧的风箱巷进入,一路向西,到达茂盛桥巷巷口后右拐向北,便可到达“蛇尾巷”。
蛇尾巷。
蛇尾巷东接茂盛桥巷,西接蒸笼巷,巷道较短,长约100米,最宽处约2米,巷子尾部“甩”向南边,越走越细,最窄处约0.7米,是扬州最窄的小巷之一,因巷形似蛇尾,故名。
蛇尾巷虽不长,却集聚了不少清代建筑。如蛇尾巷12号民居,原为平山堂大明寺禅房客房,旧时若城门关闭,僧人就在此过宿。
鲜为人知的是,老城区的五福巷也曾叫过“蛇尾巷”。
五福巷。
五福巷是东关历史街区内的一条巷道,北起东关街,南至东圈门街,全长约300米(其中约100米在长乐客栈内),巷道宽约1.5米。历经时代变迁,这条巷道的名称也不断变化。曾叫过“万家巷”,也曾因巷道弯曲似蛇,叫过“蛇尾巷”。后因清同治年间湖北、湖南、直隶总督李长乐在此地建宅,其屋面并列五门,取“福禄寿喜财”之意,名曰“五福”,此巷因此更名“五福巷”。后民国时期改称“大五福巷”,1965年又改称“五谷巷”,至2009年恢复“五福巷”的街巷名称。
五福巷也是一条名人荟萃的巷道。著名女书画家李圣和、民国第一小说大家李涵秋、清末民初书画大家王虎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永寿等都曾在此居住。
扬州近郊也有个地方叫“蛇口”
深圳的蛇口工业区全国闻名,在扬州近郊,也有一个“蛇口”——邗江区甘泉街道双塘村的蛇口组。
蛇口组距双塘村村委会不远,是一个不太大的庄台,一排排的农家小楼整齐排列,不少民居的外墙上绘有乡风文明的彩绘,整个庄台有20多户居民,以李姓和吴姓等为主。
记者探访蛇口组时,村民胡老太正在院内忙家务,她今年已78岁。她告诉记者,庄上原先有一个池塘,形状像蛇一样弯曲,从庄北头延伸到南头,一头大、一头小,宽六七米,长100多米。池塘外形像蛇,村庄房子又大多建于“蛇口”位置,便先有了“蛇口庄”,再后来是“蛇口生产队”,如今成了“蛇口组”。
“后来这个池塘被填掉了,村里的年轻人也就不知道‘蛇口组’的来历了。”胡老太说。
芒稻河原来曾唤作“蟒导河”
“七河八岛”区域是我市生态自然环境保持最完好的湖泊、平原类型湿地景观,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输水通道。让人想不到的是,“七河八岛”中也有一条河与“蛇”有关,这条河就是扬州人熟知的芒稻河。
芒稻河,又名“蟒导河”,在生态科技新城东侧,自湾头入运盐河东十里,纳诸湖之水以泄于江,西北接金家湾,通邵伯湖。据载,这条河是明嘉靖年间疏浚张纲沟而形成的,因河北端有芒稻山而得名。后人以河道弯曲似蟒,故又名“蟒导河”。
现今的芒稻河自三江营至邵伯大王庙,全长35.47公里,由夹江、芒稻河、高水河组成,不仅起到分泄洪涝作用,也是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清水北送的重要通道,更是大运河通往长江的水上运输要道之一。
从20世纪60年代起,河上先后建起10多座桥梁、闸站,如芒稻闸桥、引江桥、七闸桥、芒稻河大桥等。近年来,芒稻船闸年通过量已增至4800多万吨,成为京杭大运河分流航线上“最繁忙的船闸”之一。如今,这座以“绿色、生态、人文”理念打造的“园林式船闸”,已成为“七河八岛”区域一处亮丽的风景。 记者 张孔生